左起為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執行長-陳兆煒、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副執行長-張丹菁、食藥署品質監督管理組副組長-陳映樺、主持人未來城市頻道總監-陳芳毓、台灣醫材新創醫守科技創辦人-龍安靖進行精采的分享。圖片來源:食藥署
智慧醫材論壇最終場「產業與智慧醫材菁英跨域對談」,27日在書香花園圓滿落幕,從8月底開始,五場智慧醫材論壇,一路從學界觀點談到政策發展,最終場來到「醫材創業」的主題。 本次論壇榮幸邀請到台灣學研界的專家——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執行長陳兆煒,科技部人工智慧生技醫療創新研究中心副執行長張丹菁,以及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的台灣醫材新創醫守科技創辦人龍安靖,在短短三小時內分享交流研發醫材創業的心路歷程。 針對市場需求,陳兆煒執行長指出,首要任務是瞭解使用者的需要,定義出需解決的問題,藉此幫助團隊找出創業初期市場中尚未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經過十年後,就要致力於找到高價值需求True need,才能幫助台灣的生醫市場發展起來。」同時,北醫加速器在做的,就是協助新創團隊在複雜的利害關係中,調整出最合適的經營模式。 成功進軍美國市場的醫守科技是少數經歷各種加速器培育成長的智慧醫材新創,且團隊第一筆資金即來自美國矽谷。龍安靖創辦人分享,現在醫守科技試圖建立一個小規模發展模式,以爭取美國市場投資或商業機構合作為主,「先在美國吸取經驗、習慣美國客戶需求,待熟悉美國的環境、條件、限制後,再進一步去找國際化資金。」 龍安靖也分享,在美國市場尋找立足點,要注意三點,一是缺乏美國醫療數據,須加入美國大數據平台,才能有效率的開發產品。二是落地深耕有難度,如何證明自身實力,才能吸引大規模的病例公司合作,醫守科技過往發表的論壇期刊即是證明。第三點品牌識別度,在國外市場要建立品牌鑑別度頗具難度,因此對於品牌服務的定位,比起找出競爭者,更應著重在找到合作對象,藉此發揮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醫守科技正是成功發現新問題,在醫院工作大量電子化的情形下,有新問題產生——系統使用不便導致醫師開藥錯誤、帳務計算錯誤等,龍安靖說:「我們透過期刊論文證明我們的方法有效,利用大數據解決電子化趨勢下產生的新問題。」 |
All
|